我的份量


刚才看一个故事,讲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小时候在吃饭前想看看大家吃饭时找不到他焦急的样子,躲到一个柜子里,不想家庭太大,大家都吃完了也没发现少人,最后只能自己出来吃剩下的.

故事的点评是千万别以为自己多重要,不然会很失望,所以要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的确,我自己的存在与消失只能影响到几个人而已.即使工作两年了,自己还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不是一种失败呢?

也许这只是一种追求而已.

附:英若诚介绍(我也不认识)

 

       英若诚,中国表演艺术家、翻译家,生于1929年,卒于2003年,祖籍北京。他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并自1986年起一度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他的表演鲜明深刻,熔粗犷与细腻为一体。主要作品:话剧《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龙须沟》、《骆驼祥子》、《明朗的天》、《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电影《白求恩》、《知音》等,电视剧《马可·波罗》、《我爱我家》等。
  1982年,他在意大利当选为当年最佳电视演员。
  上世纪50年代曾翻译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奥赛罗导演计划》,后又相继翻译了剧本《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及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并将中国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为英文。


3 responses to “我的份量”

  1. 其实在今天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raplaceable的,不管是一个平凡的coder还是kernel的维护人或者闻名的管理者,就算比尔盖茨也是某种程度的replceable,只不过他们unique的程度和数量更高更多而已。如何做到“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不同”,每个人有不同的途径。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挺不错的,推荐给你!

Leave a Reply